# 《<志愿军:存亡之战>:国庆档的震撼与思考》
去年国庆,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让我们重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陈凯歌也因此重新聚焦了观众的目光。而今年国庆档,他带着原班人马和众多大腕,携续作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强势归来,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电影市场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
影片上映第二天,票房就突破了 1.74 亿元,这一成绩着实令人瞩目。从目前的势头来看,它极有可能超越第一部的票房纪录,成为今年“十一档”众多影片中的一匹黑马。为何它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潜力呢?
首先,不得不提的是主演朱一龙。刚刚荣获百花奖“影帝”的他,无疑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不少光彩。在影片中,他那满脸被炮火熏黑的形象,以及那饱含深情的一句“再也回不来了!”,瞬间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残酷而又悲壮的战争场景,让人深深共情。仅仅这一个片段,就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,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你有没有被这样的画面和台词所打动呢?那种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,通过朱一龙的演绎,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。
陈凯歌导演深知如何抓住观众的“观影痛点”,他的营销策略可谓别出心裁。在电影宣传初期,就将焦点放在了“抗美援朝”战役中死伤惨重的铁原狙击战上,这无疑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。毕竟,对于这样一段充满传奇色彩和悲壮历史的战役,大家都充满了好奇和敬意。电影一开始,王砚辉饰演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,拿起电话下达生死存亡决战命令的场景,犹如一道闪电,瞬间击中了观众的心灵,将紧张的气氛拉到了极致,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没有冗长的铺垫,直接切入主题,让观众迅速代入到剧情中,这种毫不拖沓的叙事方式,正是陈凯歌导演的一贯风格,真实地记录着战争的残酷与紧张。
在影片中,我们看到了美军摸清我军作战规律后,凭借充沛的弹药,对我军营地进行无差别、不间断的火力攻击。在这种强大的攻势下,我军志愿军被打得节节败退,损失惨重,不断被逼向“三八线”。这一情节的展现,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艰难和残酷。然而,吴京饰演的傅崇碧军长急中生智,想出了让士兵分散作战,化整为零,像钉子一样坚守岗位的策略。没想到,这一方法在面对敌军密集炮火时竟奏了奇效,巧妙地化解了危机。这不仅展现了我军将领的智慧和果敢,也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应变能力。
但陈凯歌导演的高明之处不止于此。他在大家熟知的铁原狙击战战略方案基础上,进一步放大了每个志愿军战士的人设,让每一个战士都变得鲜活而独特。就像电影中朱一龙从日记本中拿出小花标本,众多志愿军战士围上来嗅花香的片段,那看似平凡的一幕,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闻一闻花香都成了一种无比奢侈的幸福。这与我们现在坐在舒适的电影院里看电影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怎能不让人眼眶湿润,怎能不让人对志愿军战士们的牺牲和奉献心怀敬意呢?这种反差感和代入感,正是陈凯歌导演精准把握电影节奏和共情点的体现,让我们猜得到大结局,却猜不到每个战士的结局,始终紧紧揪着观众的心。
再看看今年的国庆档电影市场,其他影片的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。例如《749 局》,刚上映就遭到了网友的猛烈吐槽,甚至被戏称为《上海堡垒 2》,评分口碑直线下滑。相比之下,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的质量显得更为突出,在没有过于强硬竞争对手的情况下,它在国庆档票房遥遥领先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不过,我们在为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的成功欢呼的同时,也不禁要思考一些问题。比如,黄晓明在影片中饰演志愿军,他的形象是否真的合适呢?虽然演员的演技和对角色的诠释很重要,但形象的契合度也不容忽视。毕竟,志愿军战士们在我们心中有着特定的形象和气质,他们是英勇无畏、坚韧不拔的象征。大家对于演员形象与角色的匹配度是怎么看的呢?
回到电影本身,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,它更是一段历史的重现,一种精神的传承。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们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,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。在这个和平年代,我们通过电影回顾那段历史,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同时,我们也期待更多像这样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涌现出来,让我们铭记历史,传承精神。
那么,亲爱的读者们,你们有没有去影院观看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和《749 局》呢?你们对这两部电影又有怎样的评价和感受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,让我们一起交流,共同感受电影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。
总之,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以其精彩的剧情、出色的演员表现和深刻的历史内涵,在今年国庆档脱颖而出。它让我们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,也更加珍惜和平。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继续创造票房佳绩,也希望它能激发更多人对那段历史的关注和思考。让我们一起期待,它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能够继续绽放光彩,成为一部经典之作,被更多的人铭记和传颂。你觉得它会成为这样的经典吗?让我们拭目以待吧!